成果简介
本项目属于农业科学研究领域,是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项目针对高寒地区苜蓿种子繁育的瓶颈问题,以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自主培育的高产、高蛋白、高抗性龙牧系列苜蓿新品种及其良种繁育技术为核心,将原种无性繁殖、最佳播种、最佳种植密度、切叶蜂辅助授粉、种子田施肥灌溉、最佳种子收获时间与方法、种子清选等技术,组装集成进行大面积生产试验示范,形成了适宜黑龙江省寒冷干旱区苜蓿生产及良种繁育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为苜蓿种子高产、稳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填补了国内寒冷干旱区苜蓿种子生产技术空白。建立苜蓿新品种原种繁育示范基地3000亩。将成熟良种繁育及生产配套技术体系应用于示范区内,使苜蓿种子产量由原来225kg/hm2,提高到360kg/hm2,增产达60%。
成果成熟度
完成中试(区域试验阶段)
项目优势
实施龙牧系列苜蓿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各项条件已经具备,项目可研报告是在实地勘测、调查研究、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编制的。项目设计合理,技术路线正确,组织措施有利,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可行,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满足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可持续农业要求,开发建设前景广阔。1.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符合黑龙江省“十二五”苜蓿产业发展规划,符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要求,促进了黑龙江省牧草种子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对我省发展草地畜牧业、实施生态环境改良治理和农民增收致富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2.本项目从黑龙江省寒冷干旱的自然条件出发,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及种子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展龙牧系列苜蓿良种生产,并进行产加销一体化开发。项目采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基地”的运作模式,不但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3.本项目所在地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发达,草地畜牧业发展潜力大,是黑龙江省商品牛、奶牛的生产基地,牧草种子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建立种子生产基地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项目的建成,可以有力的带动全省草业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起到强有力的示范和推广作用。4.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内容明确,建设规模适度,建设技术路线正确,投资计划合理,技术先进实用,组装配套水平高,可行性强,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投资方向正确,发展前景良好。
行业及市场
本项目选育的抗性苜蓿品种,抗寒,抗旱,耐盐碱,适合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内蒙古北部,特别是黑龙江省西部寒冷、干旱区推广种植。目前由于优良苜蓿种子短缺,国内苜蓿南北乱调,国内的许多种子公司,大量进口国外苜蓿种子,进口苜蓿品种对中国气候存在着适应性差的问题,寿命和生产潜力均受到严重地影响,大多数在东北寒冷地区难以越冬,制约着我国草业的健康发展。盲目引种现象严重,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今后的5~10年内,苜蓿的种植面积会迅速扩大,种子和草产品需求量巨大,种子需求量在8~12万吨,草产品在1000万吨以上,从现在市场分析,与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苜蓿生产远远满足不了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不会造成产能过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就黑龙江省来看,2009年,奶牛存栏量达220万头以上,畜牧业的大发展,将需要大量的饲草饲料,尤其是蛋白质饲料,种植苜蓿是解决蛋白质饲料短缺的有效途径。苜蓿是生产高质量牛奶、牛肉和肉鸡、鸡蛋所不可缺少的优质饲料。奶牛业将是今后苜蓿产业长期稳定的需求市场。可见苜蓿种子和草产品需求潜力巨大。
收入预测
项目建成后,苜蓿原种保护地1000亩,苜蓿良种繁育田1000亩,每年生产优质苜蓿原种和良种20t,年增产值160万元,第三年以后通过项目收益可以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按照此模式可以扩大繁种规模,保证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对苜蓿产业品种的需要。
融资说明
100万元,新品种转化。
项目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项目团队成员以黑龙江“草原学”领军人才梯队人员为基础。现有研究人员22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5人、中级职称15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1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市草原学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1人,后备带头人1人,市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1人,黑龙江省苜蓿协会副理事长1人,黑龙江省畜牧业协会理事2人。在国内草业界享有较高的威望和声誉。
成果完成单位
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
[审核:小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