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本项目利用在林木用植物源杀虫剂研究方面取得的国家发明专利和研究技术成果,以我省特有的天然有毒植物豚草、白屈菜、藜芦等植物资源为原料,利用超声波、微波、索氏等现代提取设备和技术手段,提取、分离杀虫生理活性物质,探索适宜的囊皮材料,开发生产高效、低毒、环境协调性生物源微胶囊等新型农药。同时,根据植物杀虫活性物质有效成分,运用现代化学合成技术,开发生产高效、低毒、环境协调性林木用仿生新型杀虫制剂。利用开发生产的新型植物源生物农药对舞毒蛾、分月扇舟蛾、天幕毛虫等森林害虫进行可持续防治,解决重大林木害虫的生产防治,为我省降低森林有害生物的危害、保护特有的绿色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促进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成果成熟度
孵化或试生产阶段
项目优势
1、黑龙江省平山林业制药厂是我国最大的林业制药厂家,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机制健全,在国内林业行业占有30%以上的农药市场,目前,企业转型生产生物农药,既符合国家政策,又有良好的市场。
2、利用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提取杀虫生理活性物质,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我省有毒植物资源。
3、首次从杀虫植物中提取的活性物质经浓缩后配制成植物源微胶囊新型制剂。
4、在黑龙江省首次实现植物源杀虫微胶囊制剂产业化生产。
5、利用自主研制的植物源微胶囊杀虫制剂,用于防治我省森林害虫,具有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及天敌安全,并可实现可持续防治的效果,保护我省特有的绿色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行业及市场
由于长期施用化学农药,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病虫害防治难度日益增大,“三R”问题越来越突出。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地研究和探索,已经逐步地从实践中认识到,在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斗争中必须采用无公害、安全、绿色环保的生物农药来取代化学农药,这一理念也逐步成为全球的共识。根据粗略统计,2010年我国各类生物农药的总需求量可望值达到18.2万吨,总销售额将达10.3亿~12.6亿元,并以每年5.6%的速度递增。而且,2008年1月9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家农业部等6部门联合发出1号公告,从2008年起甲胺磷、对硫鳞、甲基对硫鳞、久效鳞和鳞胺五种高毒农药停止生产、流通和使用,需用生物药剂作为替代产品,因此生物农药的需求量则逐年增加,市场十分广阔,潜力巨大。我省生物农药的需求量也将达到万吨,而目前我省还没有大型生产生物农药的厂家,可见开发生物农药意义重大,市场前景极为广阔。本项目为生物农药产品,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和用途,现已研制出10种不用类型的产品。主要应用在农业、林业及园林花卉有害生物防治方面,主要用户包括省市地方森林保护部门、林业部门、农垦总局。本产品为无公害生物源农药,实现了原药和助剂的无害化,拟采用竞标的方式进行产品营销,未来的竞争对手为农林行业相关的生物农药产业。本产品的剂型为微胶囊悬浮剂,是我国最大的微胶囊产品生产厂家,生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收入预测
项目研制生产出的植物源杀虫(抑菌)微胶囊制剂,商品制剂的销售价格为3.6万元/吨,而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植物源杀虫或抑菌乳油制剂的平均价格在4.0万元/吨,可见较其他植物源制剂价格低5000元左右,因此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在生产成本方面,由于使用的原料为黑龙江省自然生长的有毒杀虫植物,生产成本在2.7~2.8万元/吨之间,可获得利润7000~8000元/吨,扣除13%的利税,可获得纯经济效益为6090~6960元/吨;企业购买植物源杀虫制剂原药,再加工成植物源药剂,生产成本达到3.5万元/吨,可获得利润为5000元/吨左右,可获得纯经济效益4350元/吨,利用本项目研究的技术成果,可增加经济效益30%以上。未来5年销售收入可达1亿元,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
融资说明
黑龙江省平山林业制药厂已经新建植物源微胶囊制剂生产车间,并购置了相应的生产设备,本项目需求总经费1100万元,主要用于产品技术成果转化费,其中申请国家投入500万元,自筹资金配套600万元。
项目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张国财,森林保护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森林保护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曾主持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经费达到500万元;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已获授权专利6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杀虫植物超声波提取方法”获第二十届国家发明专利展览会金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林木化学保护实验原理与技术》等著作2部,副主编《林木化学保护》全国统编教材1部,《森林病虫害防治》高职教材1部,参编专著4部。。1999年获黑龙江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年入选第八届哈尔滨青年科技奖。
成果完成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审核:小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