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找资金  找项目  服务平台  通知新闻  管理办法  申报指南  关于我们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5-10-10 点击: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长远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十二五”时期是突破关键技术、夯实产业基础、营造发展环境、加速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精神,结合我省特点和区域优势,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具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了科技投入,推动了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产业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新能源已形成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为主的多元发展格局。截至2011年年底,新能源发电厂122个,发电装机容量为379.4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1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为255.3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为95.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并网装机容量为28.59万千瓦;光伏发电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家“金太阳”工程安排我省6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正在组织建设。2011年,新能源发电量71.9亿千瓦时,占发电总量的8.6%。其中水电为15.7亿千瓦时,风电为43.9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量为11.9亿千瓦时,垃圾发电量为0.3亿千瓦时。

  我省新能源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5个省区之一,全省仅风功率密度在300/平方米且风速在6.4/秒以上的风能资源丰富区就达到8.3万平方公里,风能资源潜力约为2.3亿千瓦;水能资源也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水力资源理论蕴藏总量为9878兆瓦,居东北地区之首,全省0.5兆瓦以上水电站技术可开发量为8328兆瓦。我省是农业和林业大省,农作物秸秆总量超过5500万吨,林业生物质潜在利用量为960万吨,畜禽粪便约为1.1亿吨,可生产沼气60亿立方米;我省太阳能资源丰富,资源总储量约为2.30×106亿千瓦时,相当于750亿吨标准煤;我省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北部,按可采系数1%测算,可采资源量410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2.12亿吨。

  2.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新材料产业已经积累了较雄厚基础。2011年,规模以上新材料生产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工业企业的4.4%。已发现各类矿产132种,占全国已发现234种的56%,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占全国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总数的37.7%,为发展新材料产业提供了资源支撑。我省有较强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哈尔滨工业大学有3个与材料科研有关的学院,还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4个系和分析测试中心以及20个研究所、室。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在新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可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依托。我省拥有良好的先进制造业基础,“十二五”期间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提速,将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省光伏新材料产业尚处起步发展阶段,特点是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外来投资项目生成较快。绥化市光伏产业园已聚集了宝利光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晶硅领域前期提纯与初加工企业;黑河市光伏产业园已有合盛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牡丹江市旭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20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及金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正在建设,达产后可实现年收入37亿元;双鸭山市汉能集团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已开工建设。

  3.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2011年生产企业达到205户,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工业企业的5.3%,形成了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长安哈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重型数控机床行业,主导产品大多数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量居世界第一。电站设备行业,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是全国三大发电设备集团之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大型铸锻件行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总体装备方面处于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飞机行业,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直升机、轻型多用途飞机、新型支线客机的研发、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国长安哈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汽车骨干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和制造能力。铁路货车行业,齐齐哈尔轨道交通公司是行业的排头企业。高端工量具轴承、功能部件行业,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以上企业都有很强的研发队伍和研发实力。农机产业虽然发展相对滞后,但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黑龙江农业机械研究院是国内研发能力最强的省级研发机构,迪尔佳联公司、常发佳联公司、一拖(黑龙江)东方红工业园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我省高端制造产品占装备制造产品的1/3左右,通过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产品中约有25%应当上升为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核电、燃气轮机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是国家重要的核电、燃气轮机装备制造三大基地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了核工业产品的研制工作,曾为巴基斯坦恰希玛30万千瓦核电站提供了核主泵机组、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核岛主设备及锻件,为国内秦山、岭澳等核电站提供了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及大量辅机设备。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现已经具备AP1000和二代加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主设备制造能力,在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及辅机成套制造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核岛压力容器、核岛锻件、常规岛锻件方面的业绩和制造能力居全国第一位,市场占有率达到80%。在核电站用钢冶炼、大锻件制造及焊接工艺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初步具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我国开展第三代核电国产化工作。这为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省发展燃气轮机产业优势明显,产品涵盖了从微型燃机、中小型燃机到重型燃机完整系列。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合作,完成了除热通道部件以外的F(25万千瓦级)重型燃气轮机国产化工作,正开展F级中低热值燃气轮机关键技术和整机研制工作。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唯一的微型燃气轮机生产基地,先后改型研制了10多种型号的工业燃气轮机和应急备用电源。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的舰船和工业用燃气轮机专业研究所,并建成了国内最大、水平最高的舰船和工业用燃气、蒸汽动力研发实验基地。特别是国家确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牵头、联合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展30兆瓦燃压驱动机组国产化攻关和产业化制造,将有力地推进我省燃气轮机产业跨越式发展。

  我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具备一定研发和制造能力,正在形成以中国兵装集团牡丹江北方工业园、黑河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等整机制造园区和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大庆大丰科技集团等配套企业的风电设备产业链。

  (2)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农机应用基础较好。农机装备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约翰·迪尔佳木斯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哈尔滨东金农业装备集团、佳木斯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北大荒农机公司、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在大中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整地机械、精密播种机、植保及中耕机械、马铃薯种植收获成套装备、水稻插秧收获成套设备、种子加工处理成套设备、粮食处理及烘干成套设备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在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我省农民购买先进农业机械持续升温,市场需求强劲,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已形成以省农机研究院为骨干,以东北农业大学、佳木斯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等大学、科研院所为支撑的技术研发体系,其中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是国内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的省级研发机构,有科研成果上百项。目前,已经成立由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牵头,26家科研单位、学校和企业参加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研制开发农机新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省拥有一批农机生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农机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2010年,省政府下发了《黑龙江省加快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实施方案》,为推动全省农机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直升机传动系统的专业研制生产飞机制造业基地。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三菱发动机有限公司拥有汽车用4G14G9两大系列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和手动变速器制造技术和产品。中国北方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在我省拥有齐齐哈尔、哈尔滨两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是中国铁路货车、铁路起重机设计制造主导企业和出口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我省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研发实力雄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在直升机、铁路货车研发制造业方面居全国前列。直升机、通用飞机研发和试验技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试验技术及制造国内领先。我省交通装备产品特色突出,有铁路货车、直升机、航空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直升机传动系统、微型汽车、经济型轿车、新能源轿车、汽车发动机、轻卡、皮卡等产品。“十二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是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该产业具有加快发展的产业基础,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4.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生物产业具备较好的基础。2011年,全省生物领域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企业的5%。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为主的生物产业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哈药集团有限公司营销规模已跻身世界制药50强行列,并连续3年名列全国制药百强之首。兽用疫苗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10%。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等企业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栽培基地。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生物乙醇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前三位。绥化市生物制造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全省建立了10个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15个省级农业示范区。

  我省生物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生物产业的科技人才优势。有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高校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这些单位原始性创新成果丰硕。全省现有生物产业公共服务平台2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国家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点11个。全省申报生物技术专利450余项。有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我省有丰富的植物、动物、生物质和中药材资源。共有高等植物2532种,野生脊椎动物599种,中药材物种85种,还有丰富的农业秸秆、林业和木业剩余物以及大量畜禽粪便可供利用。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为我省发展生物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制造、软件、信息服务、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服务外包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信息产业产值达到26亿元。以汽车电子、机械电子、电力电子等电子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哈尔滨海格集团公司、哈尔滨益仁电子有限公司、光宇国际集团公司、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四海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志阳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速了与其他产业融合,促进了数字产业发展,数据加工处理、动漫基地建设、数字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网络增值业务等数字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带动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俄信息产业园区(哈尔滨园区、牡丹江园区、俄远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具备企业入驻条件。

  我省信息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在加速,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十二五”期间汽车、航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将有较大发展,为应用电子产品提供市场。东南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向西部转移,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6.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十一五”以来,节能环保工作空前加强,节能环保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规模以上的节能环保企业主要集中在哈大齐工业走廊,有显著的聚集特征,初步形成了规模优势,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目前,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03.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59户,主要集中在节能技术和装备等领域。

  我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在节能环保领域实力雄厚,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院、黑龙江省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一大批科研单位从事节能环保产业。有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中心、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寒区低碳建筑黑龙江省工程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仅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就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际水科学院终身院士。以上智力优势和研发及转化平台为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国家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且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我省进一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带来了压力和机遇。

  ()制约因素。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相对薄弱,在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改革等方面还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高校与研发机构较多,但是研发资源整合不够,研究方向与地方经济发展衔接差,致使一些重点领域的研发难以突破。企业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的能力相对薄弱,高水平成果少,难以支撑产业层次快速提升和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加强。二是体制机制问题突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与经济脱节,小试研究与中试研究及产业化脱节,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骨干企业不多。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产业总体规模小,中小企业居多,龙头企业少,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多数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四是产业投资不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大、风险高,社会资本对新兴产业投资热情不高,风险投资少,政府资金支持有限,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一些优秀项目融资困难,资金瓶颈制约明显。五是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支持等方面滞后,缺少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有影响力的技术市场尚未形成,投融资市场没有建立。在财政、金融、税收、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方面扶持政策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六是资源优势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我省有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等产业的资源优势,但原字号产品多,初加工产品多,高端产品少,产业链短,产业化程度低,资源优势没有体现出来。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研发优势、产业基础优势、资源优势为支撑,以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国际化为方向,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十大重点产业”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位置。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高起点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升自主发展内生动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集团,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抢占未来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原则。

  ——坚持机制创新与市场推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加强政府引导,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设立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聚,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发挥我省比较优势,选择重点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省内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带动和产业化跟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提升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拓宽新兴产业技术与产品应用领域。积极参与国内分工合作,加大引进技术力度,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龙头带动与集聚发展。扶持壮大具有牵动作用的重点龙头企业,加快配套企业建设,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完善,引导中下游企业向园区和基地集中,提高新兴产业集聚度。

  ——坚持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问题,加快推动相关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把握科技与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保证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引领和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使我省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研发制造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通过实施一批体现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方向、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相关产业整体发展具有基础性和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市场应用示范工程,使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30%。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08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6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提高到8%,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6%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大企业,一批产业链条完整、集聚程度高、特色优势鲜明的创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和研发中心。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做大做强风电产业,加快水电开发,发展洁净煤技术及应用和城市生活垃圾发电及相关技术,适时发展光伏产业,稳固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煤层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利用生物基因技术手段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加快突破光热利用、系统集成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核电装备品牌,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打造一批成长性好、市场竞争力强、规模化运营的新能源企业,把我省新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成为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战略产业。到2015年,新能源发电达到1438万千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年均增长40%左右。

  1.风电。

  坚持科学开发、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提高风能资源利用率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按照“建设大风场、融入大电网”的发展方向,实现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风电装备新技术研发,在风电运行控制,大规模并网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开展风能资源观测评价,建立风能资源评价模型、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及数据库,建立风电场功率预测报体系,显著提高风电集中开发区域电网运行消纳风电比例;建设风电大型基地配套外输通道,解决风电远距离输送的消纳问题。规划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

  2.水电。

  水电开发以内河资源为主,按照“流域规划,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坚持梯级、有序、滚动开发”的原则。在呼玛河干流、海浪河干流、汤旺河干流、绥芬河流域(黑龙江省境内)、牡丹江干流(莲花水电站以下江段)等河流梯级水电站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开发步伐,到2015年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0万千瓦,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

  3.生物质能。

  坚持均衡总量、合理布局、重点开发、有序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积极推进生物质气化及发电、沼气等分布式生物质能应用,加强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开发,推进纤维素制乙醇产业化。发展以废弃油脂等为原料的液体燃料,以秸秆等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加快突破高寒地区沼气制取利用关键技术、低成本制氢技术,加快专用能源植物品种培育技术开发研究,推动生物能源发展。规划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3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40万千瓦。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建设非粮食乙醇生产示范基地、生物制氢示范基地、生物柴油生产示范基地、沼气生产利用示范基地、生物质固体燃料和发电示范基地、能源植物种植示范基地等6个生物能源生产与应用基地,为我省生物质能源利用和提高生物质能源转化率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我省能源结构优化。

  4.其他新能源。

  重点发展太阳能、地热能和燃料电池。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和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为目标,掌握太阳能发电、热利用关键技术,重点开发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新工艺、新装备,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降低电池组件成本关键技术;推进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应用,推动太阳能在供暖、制冷和中高温工业领域的应用,推进以太阳能应用为主,综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城市建设。加快地源热泵供暖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低温陶瓷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尽快实现产业化。

  ()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我省新材料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及产业基础作用,突破关键技术,开发成套装备,生产航空航天材料、道路交通装备材料、新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生物材料、环境与节能材料等高端产品。加快建设产学研结合紧密,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性能化、轻量化、绿色化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重点发展特种金属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光电新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新材料、石墨材料和新型建材、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集中建设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材料产业化基地、哈大齐化工新材料产业带、牡丹江特种陶瓷材料产业基地、黑河和绥化硅基材料产业基地、佳木斯钛合金产业基地等5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以哈尔滨市为主的先进复合材料产业群、焊接材料、技术与装备产业群、光电材料产业群,以鸡西市和鹤岗市为主的石墨及深加工产业群,以中心城市为主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群等5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年均增长43%左右。

  1.特种金属新材料。

  加快推进高精板、带材、中厚板材、挤压环锻材等高附加值铝镁合金产品,钛及钛合金深加工产品,核电用焊接材料,航空航天有色焊接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以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内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超大规格铝板带材生产线改造,巩固高技术产品市场优势地位,保持合金板在国内领先地位;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超轻金属教育部重点试验室为依托,加快镁锂合金在航天、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以黑龙江佳泰钛业公司海绵钛项目为依托,加快钛产业园建设;以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为技术支撑,推进与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

  2.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加快推进高性能纤维规模化和低成本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满足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需求,开发成套设备,生产高端产品。以哈尔滨天顺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试生产线为技术依托,带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以牡丹江金石玄武岩纤维有限公司为依托,提高玄武岩纤维工艺技术水平;以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技术依托,将哈尔滨市打造成为我国北方高性能复合材料与制品研发生产基地。

  3.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

  加快推进聚烯烃改性材料,辐射交联材料,聚酰亚胺等高性能工程塑料,无污染环保型胶粘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低成本低污染方法制备高纯度多晶硅、化学级工业硅、有机硅、无机硅制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重点支持高端牌号塑料生产,利用大庆120万吨/年乙烯扩建工程机遇,依托哈尔滨鑫达高分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牡丹江市华安塑料型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将我省打造成东北地区改性塑料与制品生产研发基地;依托黑龙江中盟龙新化工有限公司7万吨/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进行产业链延伸,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深加工产品、系列产品、上游原料产业(丙酮氰醇和硫酸)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依托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发展高性能胶粘剂;发展有机硅单体、有机硅材料、有机硅制品、无机硅系列。

  4.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

  加快推进高纯硅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哈尔滨宾西蓝宝石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半导体及大尺寸光电窗口用蓝宝石器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技术依托,推进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主要原料甲硅烷工业化生产及壮大磷化锗锌晶体生长与器件制造和砷化镓单晶生产规模。以牡丹江东旭集团为依托,发展液晶玻璃基板材。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奥瑞德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中LED产品提供所需衬底材料。以绥化市光伏产业园为依托,全力打造具有工业硅、高纯硅、太阳能级多晶硅、单晶硅系列材料产品。

  5.新型陶瓷材料。

  加快推进硼化硅超细微粉,高纯超细石英粉,球形硅微粉,硼化物陶瓷粉体制备等核心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延长产品链条,扩大高端产品规模。以圣戈班陶瓷(牡丹江)有限公司、牡丹江金刚钻碳化硼有限公司、哈博森(香港)实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宝通石英产品开发公司、鸡西市远大磨料磨具厂和鸡西市丹峰磨具磨料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发展硼化硅超细微粉、高纯超级石英沙、硼化物陶瓷粉体、高纯硼化钙、高纯绿碳化硅等材料及制品,支持发展碳化硅及石英陶瓷材料和制品、高性能纳米陶瓷粉体材料。

  6.新型石墨材料。

  加快推进高档石墨制品深加工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鼓励引进技术联合开发。以鹤岗市和鸡西市石墨资源为依托,引进高水平企业集团,整合资源形成战备联盟,重点发展球形石墨、氟化石墨、酸化(可膨胀)石墨、柔性石墨、石墨乳、石墨负级材料、天然(人造)石墨电极、石墨微粉、高碳高纯石墨及高档石墨制品。打造鹤岗市和鸡西市石墨及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贸、物流平台,把石墨产业做大做强。

  7.纳米材料。

  重点发展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以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为技术依托,重点研发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开展高绝缘高导热材料、耐电晕材料、纳米阻燃材料、500千伏直流电缆用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和半导电屏蔽材料等,将哈尔滨市打造成全国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发展环保用纳米材料与技术等其他纳米材料,突破纳米滤膜、纳米催化降解技术,发展纳米催化剂、纳米抗菌剂等复合材料。

  8.生物材料。

  加快推进新型医用生物材料,r-聚谷氨酸和新型碳吸附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依托哈尔滨翰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沛奇隆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发展医药生物材料,扩大安可胶、生物蛋白海绵医用材料、新型医用生物材料;依托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推进秸秆酶解制乙醇研发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和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加快r-聚谷氨酸、聚ε-赖氨酸、多种淀粉树脂、共轭亚油酸、微生物多糖、细菌纤维素、改性淀粉等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发展生物法1·3-丙二醇、PHB(-β-羟丁酸)、可溶解液态地膜、生物法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生产。

  9.新型建材。

  加快掌握一批制备新型轻质高强的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及隔热保温材料、木塑复合材料、有机硅防水建材,炉渣超细粉技术等关键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产业化。以双鸭山东方墙材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建设集团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工业渣为原材料的烧结空心砖、混凝土砌块、轻质墙板等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型墙体材料及隔热保温材料;发展利用农业秸秆、林业“三剩”物(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生产的节能建筑板材、木塑复合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以黑龙江勃陶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多功能弹性水泥及抗菌、多孔陶瓷材料。以哈尔滨博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雪佳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恒信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发展氟碳建筑乳液,水溶性工业漆公务用车以及有机硅防水建材等。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

  突破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感知、控制装置及其伺服、执行、传动零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重点发展深海智能探测器、海水淡化装备、工业机器人装备、先进高效能源装备、大型铸锻件制造、重型和超重型数控机床、冶金轧制设备和石化设备、工量具及轴承和快速铁路货车、现代化农业装备、天然气液化装备、高端食品加工装备等。集中建设6个基地和5个中心,以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3研究所、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为依托的高效、清洁发电设备基地,以大庆瑞好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北方工具公司为依托的风电制造基地,依托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建设大型铸锻件制造基地,依托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直升机和支线飞机制造基地,依托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建设重型数控机床制造基地,依托哈尔滨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七台河市和农垦松花江农场等建设高端农机制造和高端食品加工装备基地;依托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建设冶金轧制和石化高端设备研发制造中心,依托中国长安哈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大庆沃尔沃公司、黑龙江省龙华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中心,依托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重载、快速铁路货车研发制造中心,依托鸡西市和佳木斯市现有的煤矿机械企业建设高端煤机研发制造中心,依托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建设高端工量具、轴承和高档功能部件研发制造中心。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0亿元,平均增长27%左右。

  1.新能源装备制造。

  加快推进燃煤超临界与超超临界机组,重型燃气轮机组,兆瓦级直驱式变速恒频风电、立式风电机组,大型和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等设计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与产业化。加强核电站全范围实时仿真技术,低温核供热技术的研究。培育拥有核心创新能力、主业突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能源装备企业集团,建立比较完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协作配套体系,培育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将我省建成国家重要、世界知名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新型农机装备制造。

  依托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大庆市、七台河市、农垦(松花江农场)6个农机产业园发展全省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哈尔滨农机产业园重点建设大马力拖拉机和青贮收获机生产基地;齐齐哈尔市农机产业园区重点建设大马力拖拉机生产基地;佳木斯市农机产业园重点建设收获机械和水稻插秧系列机械生产基地;大庆市农机产业园区重点建设大型农具生产基地;七台河市农机产业园重点建设大中型农具生产基地;农垦(松花江农场)农机产业园重点建设水田全程机械化装备生产基地。

  3.交通运输装备制造。

  (1)航空装备。巩固Z9直升机市场地位,在产品平台上按照客户需求改型,满足市场需求,形成多吨位直升机产品系列和批量生产能力。延伸飞机产业链,提升本地配套率。抓住波音、空客等国际飞机大部件项目转包的机遇,扩大生产量,提升制造能力、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国际合作项目为支撑,争取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飞机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在哈南工业新城建设飞机配套产业园,促进配套企业集聚。

  (2)轨道交通装备。

  突破空气动力学分析、牵引传动与制动、运行控制、轨道结构、关键材料及部件等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速重载、安全经济、快捷便利、节能环保”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依托40吨轴重重载技术、跨装式集装箱平车和关节式集装箱平车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完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运用维护和产品标准体系,提高产品可靠性。以向白俄罗斯出口交叉支撑技术、向印度出口铝合金车体设计技术为突破,完成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的跨越,拓展国际市场。

  (3)汽车装备。

  支持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尽快突破电池正极材料、电池隔膜及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大容量电池产业化技术、电机驱动及其控制技术,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和推广力度。掌握客车、载货车、多功能特种车、高级轿车等高端技术,依托哈尔滨飞机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重点调整优化微型汽车系列和轿车产品结构。依托大庆油田使用的测井测试系列、固井系列及勘探系列等专用特种汽车,开发中高端修井机、试井机、提捞采油工程车、固井水泥车、智能化测井仪绞车、压裂作业车组等,重点开发生产哈飞赛豹系列纯电动新能源汽车、齐齐哈尔龙华新能源汽车,巩固现有汽车发动机产品市场,发展结构紧凑、低成本的小型车用变速器。

  ()生物产业发展重点。

  强化基因资源利用、转基因、生物合成、抗体工程、生物反应器等共性关键技术与工艺装备开发,加强我省生物安全研究与管理,着力提升生物制药研制的技术能力,加快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急需的医药新产品,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推进生物制造规模化发展,加速构建我省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到2015年,生物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1.生物医药。

  提高我省新药创制能力,开发生物技术药物,疫苗和特异性诊断试剂;推进化学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通用各药物技术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水平;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展现代中药;开发先进制药工艺技术与装备。重点建设抗感染类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中药材种植四大生产基地。依托哈药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哈尔滨誉衡药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建设抗感染类药物基地;依托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世亨生物工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福尔斯特生物工程公司、黑河小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生物技术药物基地;依托葵花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中药二厂、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现代中药生产基地;依托大庆、大兴安岭、牡丹江等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建设道地药材、特色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和道地药材与濒危药材生物繁育工程中心。依托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建设药物非临床研究、新药制剂研发、生物制药、中药资源开发及药材种植4个研发平台。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推进哈尔滨利民开发区、平房开发区、牡丹江市医药园区3大医药园区建设。通过打造4个基地,建设4个研发平台和3个园区,完成抗感染药物、盐酸雷诺嗪、血塞通等100项大品种药物技术改造和扩建工程;完成苓百清肺浓缩丸、灵泰觯郁胶囊、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秦龙苦素等一批新药产业化;完成草酸阿福韦脂、瑞替普酶溶栓制剂、抗冠胶囊、菠萝叶酸胶囊等一批新药研发。

  2.生物农业。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我省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及应用。积极推进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依托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科学院、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及相关企业,重点实施农业良种化工程、林木新品种工程和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工程等3大工程。

  (1)农业良种化工程。

  以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为手段,选育300个至400个耐寒、早熟、优质、高产、抗逆、高效的农业新品种。

  (2)林木新品种工程。

  完善林木育种区区划,建立林木良种科研、推广和生产体系,选育抗病虫、抗旱、抗适应能力强的防护林、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材林等新品种5个至10个,使全省林木良种使用率由53%提高到63%

  (3)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工程。

  围绕绿色农产品生产、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抗病虫草调节物质等新型高效、多功能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研制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开发并推广应用重要绿色农用生物制品6个至8个。

  3.生物制造。以培育生物基材料,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和做强现代发酵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我省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突破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关键技术,促进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机化工原料的产业化发展。以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高校为技术依托,以丰富的玉米、马铃薯、大豆等生物质资源为基地,建设生物有机酸和氨基酸生产基地、生物高分子聚合物生产基地、非水体系生物催化合成制造生产基地、淀粉糖生产基地、改性淀粉生产基地、生物法制酶生产基地、精制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生产基地等7个生物制造生产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我省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突破云计算服务器、智能先进传感器和新型显示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创新,积极开发新一代网络技术、终端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加快电力、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积极发展关键性的行业应用软件,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品,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增值服务与文化传媒、创意产业的融合,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重点建设哈尔滨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哈尔滨国家云计算产业基地、数字集群通信产业基地、汽车电子产品生产基地、敏感器件生产基地、LED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端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依托即将投入运营的中俄信息产业园,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加速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和对俄商品集散地建设,推动全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产业和会展产业发展。构建物联网基础,主攻高端智能传感器、智能信息处理、高端智能化、网络化仪器、仪表及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开展基于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物联网示范应用,突破虚拟化、云计算应用支撑平台、云安全、云存储等核心技术,建设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开发面向物联网的数据存储、共享、计算、挖掘、智能处理和智能服务技术,培育跨网络、跨平台一体化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软件与服务外包收入达到200亿元。

  1.数字集群通信产业基地。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安智捷科技有限公司为技术依托,建设数字集群通信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国家级的数字集群产学研基地,并实现产业化。

  2.汽车电子产业基地。以哈尔滨平房集中区现有的汽车电子产业园,哈尔滨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中德威帝电子有限公司、哈尔滨志阳汽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固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等为技术依托,发展我省汽车电子产业。

  3.敏感器件、LED产业基地。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九研究所、黑龙江敏感技术集团和相关企业为技术依托,推进我省传感器在能源、石化、工控、生物、医药等方面应用,把我省打造成全国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重要生产基地。以哈尔滨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区为载体,建成我省较为完善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4.高端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以大庆软件园、省内各大专院校科技园为依托,支持一批软件企业向“专、精、深”方向发展。推进哈尔滨市、大庆市的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加快黑龙江联通呼叫中心外包园区、哈尔滨和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呼叫中心基地建设。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环境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鼓励绿色消费,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促进我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以提升产业装备水平、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创新产业经营模式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年均增长35%左右。

  1.节能产业。

  以黑龙江宇辉新型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九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双锅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海格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爱普照明有限公司及相关高校为依托,围绕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发展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链条炉排分层燃烧、链条炉排与煤粉复合燃烧、锅炉燃用水煤浆等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技术和装备,高炉炉顶压差发电(TRT)、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冶炼烟气余热回收等余热压利用技术和装备,变频调速、智能控制等节电技术和装备。钢铁、化工、石化、建材等行业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和装备,气化小油枪、等离子无油点火等节约替代石油技术和装备,水源地源空气源热泵高效应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技术装备,节煤增效剂、电机节电器、通用变频器等节能产品,制冷展示柜等节能商用产品,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家电产品,节能计算机、复印机等节能办公产品,自镇流荧光灯、三基色双端直管荧光灯(T5T8)和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半导体(LED)等节能照明产品,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节能建筑门窗等建筑节能产品,混合电动汽车等交通节能产品,新农村装配式节能住宅、节能省地环保耐久舒适住宅。

  2.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以七台河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牡丹江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伊春朗乡林业局循环经济园区、黑龙江省中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大庆路通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玉丰菌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万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国能望奎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以及大兴安岭中兴矿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

  3.环保产业。

  以哈尔滨辰能工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兴安岭海诺斯脱硫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庆功林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依托,重点发展城镇污水、工业废水、矿井水深度处理、城市交通、社区的噪声与振动控制、钢铁、电力、建材、有色、化工、造纸、酿造、纺织、种植、畜禽养殖、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清洁生产等技术和装备。

  4.节能环保服务业。

  以黑龙江省工程咨询评审中心、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院、黑龙江省节能技术服务中心、黑龙江省电力监督检测中心、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院等80户节能环保咨询服务机构以及50户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企业为依托,整合资源,联合重组,拓宽领域,发挥优势,组建专业化服务公司,提升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节能减排协会、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等社团组织作用,按照做精、做专、做强的目标,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咨询、设计、施工、评估、检测、诊断、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

  四、保障措施

  ()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在重大项目审批、政府资金投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强化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产业协作,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和信息服务。

  ()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完善相应科技及产业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经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定包括财政、金融、土地、环保、政府采购、人才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有关专项资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建立富有活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体系。统一规划,积极引进培育战略投资者,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产学研创新环节的联合与合作,以产业集群为核心,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成果推广、项目转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面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投入,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和产业发展倾斜。充分利用省产业结构调整资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发挥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引导创业投资资本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设立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市场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建立和健全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发挥现有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作用,引导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本地民营企业,出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突出解决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融通、市场定位、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问题。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智力支撑。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支持组织和建设产学研联合研发团队,制定吸引省外、国()外优秀人才和团队的优惠政策。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用开发的思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合作机制,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拓宽新渠道,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省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构建一批新兴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以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重点实验室,以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为主的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省外、国()外资本和技术进入我省。强化区域互动与跨区域协作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不断推进区域互动的深度广度,巩固和扩大跨区域协作的成果和范围。加强技术产权和成果交易平台建设,发展各类技术中介机构,重点打造科技研发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企业发展4个平台,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便捷高效服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保障,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和基地建设,发挥各类开发区特别是高新集中园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和示范带动作用,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和产业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高新园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专业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功能,聚集创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条件。

  ()构建以高新技术园区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创业、风险投资、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为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高新区管理和运行体制,增加对高新区创业服务机构的投入。通过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形成的集聚效应,增强其辐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附件:

  “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研发重点方向

  发挥政府的规划导向作用,组织和动员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围绕规划确定的科技创新研发重点方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攻关。坚持政府投入引导与政策措施激励并举,促进全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科技创新,形成规划实施的合力。

  一、新能源

  ()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汽轮机关键技术

  ()空冷汽轮发电机关键技术

  ()重型燃气轮机关键部件制造技术

  ()微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

  ()先进水电装备关键技术

  ()先进大型风力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

  ()风力发电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

  ()三代核电机组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

  ()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

  (十一)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

  (十二)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十三)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及其高效燃烧技术与装备

  (十四)生物质大型气化、循环利用技术

  二、新材料

  ()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制备技术

  ()低成本高性能钛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高性能高合金化铝合金材料制备技术

  ()优质高效焊接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

  ()高性能碳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

  ()PBO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

  ()交通及能源领域复合材料工程化技术

  ()聚烯烃改性材料制造技术

  ()高性能聚乙烯管材塑料制造技术

  ()环保胶粘剂制备技术

  (十一)硅基新材料制备技术

  (十二)碳化硅、碳化硼复合陶瓷材料制备及成型技术

  (十三)高纯度石墨制备技术

  (十四)高性能半导体照明材料制造技术

  三、高端装备制造

  ()能源装备设计及制造技术

  ()数控系统及其高性能功能部件与关键技术

  ()数控加工技术

  ()数字化设计与极端制造、绿色制造技术

  ()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

  ()伺服控制系统与关键部件及其关键技术

  ()大型铸锻件制造及加工技术

  ()关键基础元部件与加工辅具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高端轴承设计与制造技术

  ()大轴重重载、快捷货车制造技术

  (十一)城市大型自动化立体停车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

  (十二)交流/直流输变电设备及其关键技术

  (十三)石油石化开采与监控技术装备

  (十四)煤矿采掘装备及关键技术

  (十五)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关键技术

  四、生物医药

  ()新型基因工程重组药物

  ()生物芯片技术

  ()癌症快速检测试剂盒

  ()新型疫苗技术

  ()重组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

  ()胰岛素口服制剂制备技术

  ()新型抗生素研究

  ()防治耐药病原菌感染性疾病药物

  ()防治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道地、濒危药材生物繁育技术

  (十一)道地、特色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

  (十二)道地、特色药材质量控制技术

  (十三)中药新药创制及大品种二次开发

  (十四)中药炮制技术及养护技术

  (十五)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纯化技术

  (十六)精密医疗仪器设计与制造技术

  五、新一代信息技术

  ()物联网集成应用技术

  ()RFID、传感器、传感网络与信息通信网络的无缝结合

  ()基于IP化的传感网络以及低功耗、小体积、信息双向传递、免人工维护等智能传感网

  ()面向智能电网的安全监控、输电效率、计量及用户交互的传感器网络

  ()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技术

  ()基于移动通信的硬件及软件系统

  ()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

  ()云计算与海量信息处理技术

  ()汽车总线技术

  ()汽车新型传感器技术

  (十一)面向网络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和汽车电子等领域需求的SOC集成及嵌入式软件技术

  六、现代农业

  ()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优势农作物及果蔬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组装

  ()高产田可持续利用与中低产田生产力提升及均衡增产技术

  ()农业生态工程构建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新型节水农业关键技术

  ()畜禽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特色水产品种选育与安全养殖技术

  ()动物疾病防控与动物用疫苗及药物

  ()循环经济模式集约化养殖技术

  ()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十一)现代农业装备及精准农业关键技术

  (十二)农产品及食品精深加工技术

  (十三)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控制与检测关键技术

  (十四)生物反应器与高效微生物产品

  (十五)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与预警系统

  七、民生科技

  ()重大疾病病因及流行机制研究

  ()人口优生技术

  ()黑龙江省生态系统固碳减排与碳汇建设技术

  ()农村面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源解析与控制技术

  ()城市污水高效脱氮除磷新工艺与新技术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关键技术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和安全扑救技术

  ()煤矿动力灾害的检测预报和治理技术

  ()黑龙江省界江、界湖水污染防治与水质安全保障技术

  ()三江平原退化湿地修复技术

  (十一)黑龙江省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技术

  (十二)土壤重金属与农药残留污染的修复技术

  (十三)城区、矿区、化工区饮水安全检测及预警技术

  (十四)药品标准及其安全检测关键技术

  (十五)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和应急救灾重大装备研制(采编:朱作杰)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茂大道66号火炬金融服务港12号楼4层  电话:0451-87174381  邮件:hrbydjj@163.com
版权所有 © 哈尔滨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黑ICP备09067108号-1
关闭